Skip to content →

胶片的生存危机在于对劣质数字影像的认同

看到有DX提出了胶片的生存危机在于扫描成本,因此斗胆也说一说


《胶片的生存危机在于对劣质数字影像的认同》
1/胶片的生存危机并不在于扫描成本,因为扫描成本实际上是一个商业问题,使用专业底扫将任何胶片扫描输出到100MB以上,其成本绝对不会高于一张5寸照片。
2/国内店扫胶片的结果实际上基本上都是一种劣质数字转化
3/对于影像像质的追求目前已经被数码相机给带到沟里了,许多人认为对像素的追求就等于对像质的追求
4/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那种低分辨率高锐度高色饱和度的数码影像被当作影像标准而被大多数摄影人接受,快餐行业的兴旺发达与蓬勃发展,全面超越了视觉的大餐,并广被用于证明快餐是影像的未来,大餐与正餐已经全面被淘汰
5/对于胶片的数字化,已经被使用什么品牌的底扫、多少价格的底扫所取代,离开了对影像的品质本质的追求
6/数码相机的发展必然会遇到影像品质的瓶颈,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对于数字影像品质进行反思与回归


我个人认为影像数字化是大势所趋,但影像数字化的历史进程必定是影像高品质化的过程,不论是使用胶片还是数码相机,不论是大画幅还是135,不论是高像素和低像素,影像的品质才是最重要的。影像数字化并不等于影像的数码相机拍摄化,在影像数字化过程中,胶片通过扫描转化为数字影像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可惜的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绝大多数是对胶片进行了劣质转化,因为许多人根本就没有评价影像品质的标准,面对一个低分辨率高反差的显示器,又有多少人能够透过屏幕看到影像品质的本质?这种对胶片进行劣质化转化的过程,实际上正在不停地扼杀胶片,这也是我认为胶片的生存危机在于对劣质数字影像的认同
我最佩服的色友是那些购买不起名牌胶片相机和底扫的“80后”,他们是直接购买数码单反相机开始玩的摄影,但这些“80后”却是对数码影像品质最早进行反思的人群,我遇到的不少“80后”,已经放下手中的数码单反,拿起二手胶片相机,购买3000元左右的底扫,开始自己扫描胶片追求影像的品质。在这里我不想说他们使用的底扫如何,穷人有穷人的玩法,我所看到的事实是那些人扫描出的片子并不比那些上万元的底扫差,真理未必不在小米加步枪手中,言必称宜迈康、尼康我认为那不过是从一个器材误区走入了另外一个器材误区,没有一个正确的影像观,用大炮不一定能够顶上用步枪。
另外在对比评价底扫方面,国内的说法也非常多,基本上谁品牌名气大谁价格卖得贵,谁基本上就是老大,或者谁忽悠得多,谁就卖量足。我最奇怪的就是FOUND那个品牌的底扫通过无忌竟然也在国内被消化光了,这可是一个连方正公司都不敢出头认的产品,足见在底扫方面人云亦云的后果有多么严重!


玩底扫有几年了,个人感觉比较底扫扫描效果实际上非常简单,就那么几点:
1/用黑白负片来对比扫描效果最直接。人的视觉系统对色彩和形状最敏感,因此底扫厂家就在这方面作文章,我们不扫彩色胶片,就可以排除外界干扰,也就不容易被骗了。
2/选择扫描样片时,特别是对比黑白扫描效果时,不要被印刷出版界的人用色卡或者标板之类的样张所忽悠,不然你会死得很惨,只能花大钱购买一台垃圾回来。理由很简单:用标板进行扫描对比,肯定是灰度小、锐化度高的底扫最终成为NO.1。离开了灰度黑白片还能玩吗?!当然了您只玩高反差黑白我还真不拦您!
3/提到对比底扫的色彩还原,呵呵,实在是最简单不过了:将一张负片(黑白色彩不限)沿对角线分两半扫描,看看在同样的扫描设置值下,两个半张图片拼起来是否看不出破绽!呵呵 什么色彩管理软件,什么显示器调整,不好意思,我不太懂那些,不过我知道一点:色彩转换不一致,这至少很说明问题,画面里面多一黑道、多一白道,画面的色彩就来回变,没谱的东西咱是不用!
综上所述,大家发现一个问题,那什么样的样片来测试底扫为好呢?
呵呵 我是这样玩的:
1/水多的宽阔瀑布群 扫描出来水雾多的为好(底扫动态密度不足导致画面整体不透的不算水雾)
2/北京的老胡同 最好里面有一大白墙 红院门不被底扫刷上新漆、墙面发旧的还残留水印的为佳 这招非常管用,如果有人非要用数码相机来死扛胶片,你们就拍摄老胡同去。。。拍旧如旧是胶片的本色,给胡同刷大白墙上红漆是数码相机的新功能
3/最好在冬天来测试底扫,因为天冷,我们用得着的围巾是一个不错的拍摄和扫描对像,当然了打毛衣针织出来的“围脖”不行,不呲毛是不行的,最好是那种羊绒围巾,扫描效果毛绒绒的为好,扫描出来绒毛的感觉可以用来当钢丝球刷锅底的,我就不说啥了,那些上百万的进口数码彩扩机一般来说都有这种功能
4/比较对焦准确与否,少拿画面锐利说事。最烦有人说尼康的底扫对焦精度高,谁比谁差啊!画质硬与画质软与对焦准确与否没关系。要测对焦准否,玩狠的,就在底片上用刀尖划一道,看看扫描出的来划道边缘就行了,玩温柔的,就在胶片上放一绒毛,看看扫描出来的绒毛是否是立体的清晰的。前一阵遇到某一北京知名摄影器材销售商,在卖胶片相机的年代这哥们就比较有名了,去了一趟西面用了不少胶片,扫描出来后,感觉画面不清晰,认为他的底扫对焦不行,又要换。呵呵 我就动了刀,也放了毛,呵呵 手震啊手震!害死人!
根据我个人查找到的厂家对比资料,35毫米胶片在2000万像素左右(相当于4000DPI),对于细节的记录仍然不存在色彩失真与图形失真问题,而数码相机在1000万像素已经顶不住了。。。。。。在影像品质方面,也有个别厂家的数码相机在影像品质方面在努力与胶片看齐,但仍然还有不少差距,而我们对影像品质的追求,正是我们使用胶片的动力,而胶片影像品质的独特性,我相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仍然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欢,当然了我也同意一些DX的看法,使用底扫把胶片转换成那个惨样,真不如直接玩数码相机,因为劣质化的数字影像并不应该属于胶片

Published in 摄影

Comments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